余淋澄:用数字技术重塑传统养猪业的“破壁者”

(文/罗洋)凌晨五点的眉山,寒意未散,复兴镇万丰智能化猪舍的玻璃幕墙后,已涌动着数字时代的脉动。风机随氨气传感…

(文/罗洋)凌晨五点的眉山,寒意未散,复兴镇万丰智能化猪舍的玻璃幕墙后,已涌动着数字时代的脉动。风机随氨气传感器数据微调转速,饲喂机精准投送按营养模型配比的饲料,巡检机器人红外扫描猪群体温并标记异常 —— 这些实时数据汇聚至中央大屏,万丰农业总经理余淋澄在手机端即可远程指挥。“过去养 500 头猪要 10 个人,现在 1 人能管 5000 头。” 他滑动屏幕,3 号育肥舍 0.5℃的温度波动已触发系统自动恒温补偿,曲线 10 分钟内回归平稳。这场发生在眉山乡间的 “数字革命”,正悄然改写中国传统养猪业的基因。

猪舍里的 “神经中枢”: 从经验养殖到数据驱动

        走进万丰智能化育肥舍,规律的机械运转声取代了传统猪场的异味。天花板上的氨气传感器每 30 秒刷新数据,侧壁风机据此自动调档;地面饲喂轨道上,机器人沿预设路线滑行,为每个食槽投下当日精准配方饲料。“核心是‘异常捕捉’。” 余淋澄指向墙角的巡检机器人,其红外扫描仪正逐头记录猪只体温、体重曲线。“昨天系统标记 3 头体温偏高的猪,兽医赶到时它们刚出现轻微咳嗽 —— 这在过去,可能要等到食欲下降才会被发现。”

2018 年,余淋澄接手这家本土农牧企业时,面对的是典型传统养殖困局:猪舍环境靠经验判断,饲料配方凭感觉调整,疫病追溯需翻厚厚的记录本。“养 500 头猪要 10 人轮班,仍常出纰漏。”七年攻坚,万丰的数字系统已管理数万头生猪,创造 “1 人管 5000 头” 的行业标杆。背后是 7 大核心系统支撑、多项专利与软著积累,直接成果显著:生猪死亡率降低 15%,饲料成本压缩超 10%,推动眉山生猪养殖从 “汗水农业” 跃向 “数字农业”。

破局 “信息孤岛”:三大系统串联养殖全流程

        “传统养殖场的核心痛点,是数据散落成孤岛,无法产生协同价值。” 余淋澄团队用三套系统,打通养殖全流程的 “数据经脉”。

在万丰仔猪培育舍,刚出生的小猪即佩戴电子耳标 —— 这枚指甲盖大小的装置,记录着猪只全生命周期数据:繁殖记录、防疫时间、用药剂量、生长曲线实时上传云端,终身可追溯。“过去查一头猪的防疫记录,翻台账至少 3 天;现在扫耳标,10 分钟全掌握。” 东坡区乾旺合作社养殖户王建国坦言。智能养殖管理系统物联网中枢连接 2000 余个环境传感器,2024 年实测显示,该合作社人工巡检量减少 30%,氨气超标预警准确率达 98%。针对中小养殖户开发的移动端功能,可推送配种提醒、疫苗计划,目前 8 家企业接入,管理效率平均提升 40%。

“饲料占养殖成本的 70%,把这部分成本降下来,养殖户就能多赚钱。”余淋澄团队耗时三年研发的配方优化系统,核心是 “用算法替代经验”。系统内置四川 30 余种饲料原料的动态数据库,涵盖营养参数与实时价格。输入猪只品种、生长阶段、预期体重,5 秒即可生成最低成本配方,标注原料比例与每公斤成本。

2024 年 7 月深夜,眉山高粱坡猪场温度骤降 3℃,环境监测系统触发一级预警。值班员远程启动保温设备,半小时内温度回稳,3000 头仔猪安然无恙。这套环境监测预警系统,已覆盖 5 万平方米养殖区,实时监测温湿度、二氧化碳等 12 项指标,预警响应速度比人工快 2 小时。其 “学习能力” 更显智能:能根据季节、猪群类型自动调整阈值 —— 仔猪舍温度预警线 26℃,育肥舍 22℃;阴雨天湿度预警更严格。数据显示,系统运行后,猪群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降 15%,冬季仔猪受寒死亡率几乎归零。

攻克 “卡脖子” 难题:从 “依赖进口” 到 “自主可控”

        “数字农业不能做表面文章,核心技术必须攥在自己手里。” 余淋澄团队瞄准国外垄断的关键设备,实现三项 “国产替代” 硬核突破。

过去,饲料原料检测依赖进口近红外检测仪,单台数十万元,一次检测需半小时。“豆粕蛋白含量差 1 个百分点,每吨成本就差几十元,检测不准直接影响效益。” 余淋澄说。团队研发的饲料成分检测系统,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,3 分钟完成蛋白质、水分等 6 项指标检测,精度误差 ±0.5%,价格仅为进口设备 1/3。眉州金仁农牧借此发现豆粕蛋白异常,年避损 80 万元。针对进口设备灭菌不彻底问题,团队研发的消毒装置增加压力蒸汽在线模块,使灭菌温度更稳定,微生态制剂保质期从 3 个月延至 6 个月。四川美牛科技应用后,产品菌落超标率归零。一体化饲料加工机则实现粉碎混合同步完成,变异系数控制在 5% 以内(行业标准 10%)

重构产业逻辑:从 “单点技术” 到 “生态闭环”

         在万丰控制中心,大屏展示着 “数据驱动的种养循环体” 全貌:前端饲料检测把关原料;中端配方系统优化日粮,加工设备保障稳定;后端智能管理与环境监测联动降风险;终端粪污变有机肥灌溉农田,形成 “猪 – 沼 – 果” 生态链。“用工业思维管理农业,核心是让数据流动起来。” 余淋澄指着屏幕上的一组数据:2024 年万丰自营猪场的料肉比(每增重 1 公斤所需饲料)降至 2.65,而行业平均水平是 2.95。“别小看这 0.3 的差距,每头育肥猪能多赚 137 元,我们一年出栏 10 万头,就是 1370 万元的增收。”

生态闭环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 在田间。万丰的粪污处理区,粪污经干湿分离后,干粪进入有机肥生产线,制成的有机肥供给周边果园;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万亩农田,灌溉柑橘、蔬菜。“猪粪变成了‘香饽饽’,去年卖有机肥收入 200 多万元,还省了化肥钱。” 复兴镇农技员说,施用有机肥的柑橘园,亩产提高 15%,果子甜度增加 2 度。

这种 “猪 – 沼 – 果” 模式已在眉山推广开来。目前万丰的有机肥覆盖了 3 个乡镇的 8000 亩农田,带动农户亩均增收 1200 元。“以前猪粪是负担,现在是资源,这就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产业逻辑改变。” 余淋澄说。

资源整合再升级:技术资源 “攥指成拳”

         2025 年 1 月 3 日,原四川金仁饲料有限公司注销,其饲料检测、自配料加工业务整合至万丰农业。“金仁强在检测,万丰长于系统,整合后形成‘1+1>2’效应。”余淋澄透露,原金仁 200 余家客户已接入万丰检测系统,2025 年将服务 300 家养殖场,“小养殖户花几十元就能送检,数据直连配方系统优化饲料。”更值得期待的是便携式检测仪研发。“计划把实验室搬到场头,手机大小的设备可现场测玉米水分、豆粕蛋白,数据实时传云端。” 余淋澄透露,设备已进入调试阶段,下半年将上市。

余淋澄的愿景很简单:“让农民养好猪。” 这个愿景背后,是对传统农业痛点的深刻洞察 ——2022 年,他在乡下走访时,看到一位老人蹲在猪圈里,用铅笔在湿透的本子上记录猪的生长情况,字迹模糊难辨。“那一刻我就想,该有人为这个行业撕开一道数字裂缝了。”如今,这道裂缝已变成坦途。万丰的技术成果覆盖了四川 60 多家企业,带动农户亩均增收 1200 元。在复兴镇的养猪合作社,养殖户们用手机管理猪舍,讨论的不再是 “今天喂多少”,而是 “系统建议的配方要不要调整”。

夕阳透过智能猪舍玻璃幕墙,电子耳标反射微光。那些跳动的数据、运转的机械臂、循环的生态链,都在印证:在最具泥土气息的行业,代码与数据正孕育出金黄的希望。余淋澄和他的团队,正在眉山乡间,悄悄改写中国农业的未来。

关于作者: 中国文明城市网

为您推荐